佛經裡有兩個震動我的故事,一是「割肉餵鷹」,一是「捨身飼虎」。
這兩個故事我都改寫過,收在「傳說」集子裡。也曾經錄成有聲書,製作了CD。
這兩個故事也讓我想用繪畫來表現。
事實上,北魏到唐代的敦煌洞窟裡都曾經把這兩個故事畫成壁畫。我嘗試畫了,畫了好多年,一改再改,希望能傳達原始故事的含義。
「捨身飼虎」是少年俊美的薩埵那太子從懸崖跳下,把青春的肉體餵給飢餓的老虎吃。
畫這張畫時,還是不完全理解為什麼青春的肉身要發願去供養餓虎。佛經有我不完全能理解的深意吧,佛說的故事總是遠遠超過我在現世能理解的範圍。
青春華美的太子的肉身是「眾生」,餓虎的肉身也是「眾生」,我們可以理解宿世流浪生死的肉身捨棄給眾生的意義嗎?「捨身」對我是多麼艱難的事,然而,為什麼我要一次一次讀「本生經」這一段故事?為什麼我想在畫裡讓薩埵那太子與餓虎相依偎在一起,像平等的眾生?
我的肉身來此世間的意義究竟何在?
我想繼續追索,聖潔與沈淪,愛與恨,敵對與和解,此生與來世,執迷與領悟,在100x50公分的畫布上,一筆一筆追索,我可以藉由一張畫,更懂一點自己嗎?
餓虎是我們自己,薩埵那也是我們自己,宿世來,宿世去,總要與自己相認。這張畫在「達開-生展到9/19,好像我也要與薩埵那與餓虎告別了。